close



       
北港朝天宮,民間俗稱為「媽祖宮」。這座馳名全省的廟宇,創建歷史可上溯到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)。據傳,當年樹壁和尚從湄州朝天閣奉媽祖神像來到台灣,在笨港登陸後,途中在朝天宮現址休息,將媽祖神像暫放在一口井上,再出發時卻無法移動媽祖神像,笨港居民就依媽祖神意在現址蓋草茅供奉,是為朝天宮創建的濫觴。這個過程雖近似神話,但是也說明了為什麼朝天宮正殿神龕鎮殿媽是坐鎮在古井上,而且現址土地的原業主(所有權人)是清康熙年間的大墾戶-陳立勳,廟地是由他捐獻的,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史實。



  康熙三十九年(1700),笨港外九莊居民以瓦易茅建祠供奉,信徒日眾。雍正二年(1724),官府批准笨港天后宮僧人設置渡船,以為媽祖廟的香資。當時,天后宮的住持就是朝天宮的一代僧祖樹壁和尚。雍正八年(1730),天后宮改建略具規模。乾隆十六年(1751),第二代住持能澤又加以修葺。乾隆三十九年(1774),天后宮距上次重修隔二十三年,棟梁丹青已斑白剝落,且因笨港港務的繁榮,信徒越多,廟宇空間益形狹隘,在當時笨港縣丞薛肇熿的倡導下進行重修,並立重修天后宮碑,現立於朝天宮後殿。此次重修共費銀一萬五千元,完成了二座神殿,二座拜亭及東畔的護室二間,前殿奉祀媽祖,後殿供奉觀音菩薩。




  

 
       嘉慶年間朝天宮重修後香火日盛,道光十七年,距上次重修已二十餘年,殿宇不無剝蝕,瑞合乃發心向各界善信募款重修,王得祿因得朝天宮媽祖庇佑剿滅海盜後,於是年敬獻「海天靈貺」匾及直徑九十五公分之大鼓、直徑七十八公分之梵鐘各一個,以示崇敬,至此朝天宮媽祖的盛名傳遍全台。清道光年間台南進士施瓊芳即有「北港靈祠冠闔台」詩句,描述朝天宮香火之盛。


   咸豐初,嘉義縣訓導蔡如璋,因感廟宇不敷用,適咸豐四年,世襲子爵特授江安十縣儲糧道王朝綸,返臺勤進米石,共議重修各殿,增築後宮,以配祀神父積慶衍澤公暨母王氏夫人,神兄靈應仙官,神姊慈惠夫人。議定,委員募款興建,從咸豐五年十月動工,咸豐九年三月完工,此次擴建為四進殿宇,木匠為林天賜,土匠為張旺,石匠為莊奇。




   光緒二十年十月,北港街大火,全街幾歸灰燼,但是神靈威赫朝天宮屹立不動。唯拜殿被焚燬,笨港縣丞所獻匾額付之一炬,造成日後奉天宮質疑朝天宮正統的藉口。翌年日軍侵臺,未及修築,淪陷後,因治安紊亂,草草予以重建。至光緒三十一年四月,嘉義地方發生大地震,北港街災情慘重,本宮大殿破損,四垂亭倒壞。區長蔡然標乃謀於地方紳士倡議募捐重建,而得北港支廳長日人安武昌夫之援助,始得付諸實現,當時聘請全台最富盛名的大木匠師陳應彬主持,從1908年動工並於1912年完工。此次重建,勸募捐款,遍及全臺,捐款人數達三萬餘人,其中部分芳名刻在朝天宮四圍欄杆上。輪奐更新,本宮觀瞻,更加富麗。




民國十年三月,朝天宮成立管理委員會,由北港區長蔡然標任管理者,接管本宮庶務,住持僧侶專負祭祀諸務。民國四十八年,朝天宮因風雨剝蝕,金粉脫落,棟樑亦有腐朽,朝天宮管理委員會再進行重修,自是年始,改修正殿屋頂,至五十二年十月告一個段落,是年十一月,再召工修茸前殿屋頂,至五十三年完工,也就是目前大家所見到的廟貌;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的921台灣大地震,及同年 十月二十二日 ,嘉義大地震發生時,造成北港鎮多處古蹟傳出災情,北港朝天宮也多處受損,並自九十二年開始動工重修,預定於九十五年完工。




朝天宮自康熙三十三年,臨濟正宗第三十四世高僧樹璧擔任第一代開山住持以來,歷代衣缽綿延不絕,至頓超、松茂師徒相繼圓寂,乃改聘台南竹溪寺臨濟宗高僧眼淨師為住持,眼淨師於民國六十年圓寂由其徒然妙師繼任住持,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然妙師圓寂,續聘其徒常定任住持,至今已三百年;有一貫僧侶傳承系統的北港朝天宮,在歷代主持的用心下,也奠定了朝天宮的宗教地位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北港遊客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